正義。姚承云。「儒謂博士、為儒雅之林、綜理古文、宣明舊藝、咸勸儒者、以成王化者也。」
太史公曰。余讀功令、一至於廣厲學官之路、孫守真按。厲=勵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單字想複詞。獎勵。廣大、同義複詞。廣厲=大開=厚獎。未嘗不廢書而歎也。曰。嗟乎。夫周室衰而關雎作、幽厲微而禮樂壞、諸侯恣行、政由彊國。故孔子閔王路廢而邪道興、孫守真按。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+單字想複詞。道路、同義複詞。抽換字面爾。於是論次詩書、修起禮樂。適齊聞韶、三月不知肉味。自衞返魯、然後樂正、雅頌各得其所。二世以混濁莫能用、孫守真按。不見題目只見關鍵字。看到「以」、要想到。倒序重組。以世混濁、賓語置前。是以仲尼干七十餘君三無所遇、曰「苟有用我者、期月而已矣」。西狩獲麟、曰「吾道窮矣」。故因史記作春秋、以當王法、其辭微而指博、後世學者多錄焉。四
一索隱。案。謂學者課功著之於令、卽今學令是也。
二正義。鄭玄云。「魯哀公十一年。是時道衰樂廢、孔子還、修正之、故雅頌各得其所也。」
三索隱。案。後之記者失辭也。案家語等說、云孔子歷聘諸國、莫能用、謂周、鄭、齊、宋、曹、衞、陳、楚、杞、莒、匡等。縱歷小國、亦無七十餘國也。
四集解。徐廣曰。「錄、一作『繆』。」
自孔子卒後、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、大者為師傅卿相、一小者友敎士大夫、或隱而不見。故子路居衞、二子張居陳、三澹臺子羽居楚、四子夏居西河、五子貢終於齊。六如田子方、段干木、吳起、禽滑釐之屬、皆受業於子夏之倫、為王者師。是時獨魏文侯好學。後陵遲以至于始皇、天下並爭於戰國、懦術旣絀焉、然齊魯之閒、學者獨不廢也。於威、宣之際、孟子、荀卿之列、咸遵夫子之業而潤色之、以學顯於當世。
一索隱。案。子夏為魏文侯師。子貢為齊、魯聘吳、越、蓋亦卿也。而宰予亦仕齊為卿。餘未聞也。
二集解。案。仲尼弟子列傳子路死於衞、時孔子尚存也。
三正義。今陳州。
四正義。今蘇州城南五里有澹臺湖、湖北有澹臺。
五正義。今汾州。
六正義。今靑州。
及至秦之季世、焚詩書、阬術士、一六蓺從此缺焉。陳涉之王也、而魯諸儒持孔氏之禮器往歸陳王。於是孔甲為陳涉博士、二卒與涉俱死。陳涉起匹夫、驅瓦合適戍、三旬月以王楚、不滿半歲竟滅亡、其事至微淺、然而縉紳先生之徒負孔子禮器往委質為臣者、何也。以秦焚其業、積怨而發憤于陳王也。
一正義。顏云。「今新豐縣溫湯之處號愍儒鄕。溫湯西南三里有馬谷、谷之西岸有阬、古相傳以為秦阬儒處也。衞宏詔定古文尚書序云『秦旣焚書、恐天下不從所改更法、而諸生到者拜為郎、前後七百人、乃密種瓜於驪山陵谷中溫處、瓜實成、詔博士諸生說之。人言不同、乃令就視。為伏機、諸生賢儒皆至焉、方相難不決、因發機、從上塡之以土、皆壓、終乃無聲』也。」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孔子八世孫、名鮒字甲也。」
三索隱。上音丁革反。
及高皇帝誅項籍、舉兵圍魯、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樂、弦歌之音不絕、豈非聖人之遺化、好禮樂之國哉。故孔子在陳、曰「歸與歸與。吾黨之小子狂簡、斐然成章、不知所以裁之」。夫齊魯之閒於文學、自古以來、其天性也。故漢興、然後諸儒始得脩其經蓺、講習大射鄕飲之禮。叔孫通作漢禮儀、因為太常、諸生弟子共定者、咸為選首、於是喟然歎興於學。然尚有干戈、平定四海、一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。孝惠、呂后時、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。孝文時頗徵用、二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。及至孝景、不任儒者、而竇太后又好黃老之術、故諸博士具官待問、未有進者。孫守真按。具備、同義複詞、單字想複詞。聊備一格。
一正義。顏云。「陳豨、盧綰、韓信、黥布之徒相次反叛、征討也。」
二正義。言孝文稍用文學之士居位。
及今上卽位、趙綰、王臧之屬明儒學、而上亦鄕之、於是招方正賢良文學之士。自是之後、言詩於魯則申培公、一於齊則轅固生、二於燕則韓太傅。三言尚書自濟南伏生。四言禮自魯高堂生。五言易自菑川田生。言春秋於齊魯自胡毋生、六於趙自董仲舒。及竇太后崩、武安侯田蚡為丞相、絀黃老、刑名百家之言、延文學儒者數百人、而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、七封以平津侯。天下之學士靡然鄕風矣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作『陪』。」韋昭曰。「培、申公名、音扶尤反。」 索隱。徐廣云「培、一作『陪』、音裴」。韋昭曰「培、申公之名、音浮」。孫守真按。培→涪、故音亦同「浮」。字形結構兼音義·聲音變化的關係。鄒氏音普來反也。
二正義。申、轅、姓。培、固、名。公、生、其處號也。
三索隱。韓嬰也。為常山王太傅也。
四索隱。按。張華云名勝、漢紀云字子賤。
五索隱。謝承云「秦氏季代有魯人高堂伯」、則「伯」是其字。云「生」者、自漢已來儒者皆號「生」、亦「先生」省字呼之耳。
六索隱。毋音無。胡毋、姓。字子都。
七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云『自齊為天子三公』。」
公孫弘為學官、悼道之鬱滯、乃請曰。「丞相御史言。一制曰『蓋聞導民以禮、風之以樂。孫守真按。不見題目只見關鍵字。看到「以」、要想到。倒序重組。以樂風之。先抓動詞。以、風。婚姻者、居屋之大倫也。今禮廢樂崩、朕甚愍焉。故詳延天下方正博聞之士、孫守真按。1.詳=洋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詳延=廣延=大招。2.單字想複詞。周詳、周遍、同義複詞。咸登諸朝。其令禮官勸學、講議洽聞興禮、以為天下先。太常議、與博士弟子、崇鄕里之化、以廣賢材焉』。謹與太常臧、二博士平等議曰。聞三代之道、鄕里有敎、夏曰校、三殷曰序、四周曰庠。五其勸善也、顯之朝廷。其懲惡也、加之刑罰。故敎化之行也、建首善自京師始、由內及外。今陛下昭至德、開大明、配天地、本人倫、勸學脩禮、崇化厲賢、以風四方、太平之原也。古者政敎未洽、不備其禮、請因舊官而興焉。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、復其身。太常擇民年十八已上、儀狀端正者、補博士弟子。郡國縣道邑有好文學、敬長上、肅政敎、順鄕里、出入不悖所聞者、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、六二千石謹察可者、當與計偕、詣太常、七得受業如弟子。一歲皆輒試、能通一蓺以上、補文學掌故缺。其高弟可以為郎中者、太常籍奏。卽有秀才異等、輒以名聞。其不事學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蓺、輒罷之、而請諸不稱者罰。臣謹案詔書律令下者、明天人分際、通古今之義、文章爾雅、訓辭深厚、八恩施甚美。小吏淺聞、不能究宣、無以明布諭下。治禮次治掌故、九以文學禮義為官、遷留滯。請選擇其秩比二百石以上、及吏百石通一蓺以上、補左右內史、一〇大行卒史。比百石已下、補郡太守卒史。皆各二人、邊郡一人。先用誦多者、若不足、乃擇掌故補中二千石屬、一一文學掌故補郡屬、一二備員。請著功令。佗如律令。」制曰。「可。」自此以來、則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學之士矣。
一正義。自此以下、皆弘奏請之辭。
二集解。漢書·百官表孔臧也。
三正義。校、敎也。可敎道蓺也。
四正義。序、舒也。言舒禮敎。
五正義。庠、詳也。言詳審經典。
六索隱。上時兩反。屬音燭。屬、委也。所二千石、謂於所部之郡守相。
七索隱。計、計吏也。偕、俱也。謂令與計吏俱詣太常也。
八索隱。謂詔書文章雅正、訓辭深厚也。
九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云『次治禮學掌故』。」
一〇正義。案。左右內史後改為左馮翊、右扶風。
一一索隱。蘇林曰。「屬亦曹吏、今縣官文書解云『屬某甲』。」
一二索隱。如淳云。「漢儀弟子射策、甲科百人補郎中、乙科二百人補太子舍人、皆秩比二百石。次郡國文學、秩百石也。」
申公者、魯人也。高祖過魯、申公以弟子從師入見一高祖于魯南宮。二呂太后時、申公游學長安、與劉郢同師。三已而郢為楚王、令申公傅其太子戊。四戊不好學、疾申公。及王郢卒、戊立為楚王、胥靡申公。五申公恥之、歸魯、退居家敎、終身不出門、復謝絕賓客、獨王命召之乃往。六弟子自遠方至受業者百餘人。申公獨以詩經為訓以敎、無傳(疑)、疑者則闕不傳。七
一索隱。按。漢書云「申公少與楚元王俱事齊人浮丘伯、受詩」。
二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泮宮在兗州曲阜縣西南二百里魯城內宮之內。鄭云泮之言半也、其制半於天子之璧雍。」
三索隱。案。漢書云「呂太后時、浮丘伯在長安、申公與元王郢客俱卒學」也。
四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楚元王劉交以文帝元年薨、子夷王郢立、四歲薨、子戊立。郢以呂后二年封上邽侯、文帝元年立為楚王。」
五集解。徐廣曰。「腐刑。」
六集解。徐廣曰。「魯恭王也。」
七索隱。謂申公不作詩傳、但敎授、有疑則闕耳。
蘭陵王臧旣受詩、以事孝景帝為太子少傅、免去。今上初卽位、臧迺上書宿衞上、累遷、一歲中為郎中令。及代趙綰亦嘗受詩申公、綰為御史大夫。綰、臧請天子、欲立明堂以朝諸侯、不能就其事、乃言師申公。於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車駟馬迎申公、弟子二人乘軺傳從。一至、見天子。天子問治亂之事、申公時已八十餘、老、對曰。「為治者不在多言、顧力行何如耳。」是時天子方好文詞、見申公對、默然。然已招致、則以為太中大夫、舍魯邸、議明堂事。太皇竇太后好老子言、不說儒術、得趙綰、王臧之過以讓上、上因廢明堂事、盡下趙綰、王臧吏、後皆自殺。申公亦疾免以歸、數年卒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馬車。」
弟子為博士者十餘人。孔安國至臨淮太守、一周霸至膠西內史、夏寬至城陽內史、碭魯賜至東海太守、蘭陵繆生二至長沙內史、徐偃為膠西中尉、鄒人闕門慶忌三為膠東內史。其治官民皆有廉節、稱其好學。孫守真按。其=綦、字形結構換部首耳。學官弟子行雖不備、而至於大夫、郎中、掌故以百數。言詩雖殊、多本於申公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孔鮒之弟子襄為惠帝博士、遷為長沙太傅、生忠、忠生武及安國。安國為博士、臨淮太守。」
二索隱。繆音亡救反。繆氏出蘭陵。一音穆。所謂穆生、為楚元王所禮也。
三集解。漢書音義曰。「姓闕門、名慶忌。」
淸河王太傅轅固生者、齊人也。以治詩、孝景時為博士。與黃生爭論景帝前。黃生曰。「湯武非受命、乃弒也。」轅固生曰。「不然。夫桀紂虐亂、天下之心皆歸湯武、湯武與天下之心而誅桀紂、孫守真按。先抓動詞。與、單字想複詞。同、「黨與」之與、黨同也。桀紂之民不為之使而歸湯武、湯武不得已而立、非受命為何。」黃生曰。「冠雖敝、必加於首。履雖新、必關於足。孫守真按。字形結構兼音義·同音通假。關(丱聲)=貫(毌聲)、單字想複詞。貫穿、同義複詞。何者、上下之分也。今桀紂雖失道、然君上也。湯武雖聖、臣下也。夫主有失行、臣下不能正言匡過以尊天子、反因過而誅之、代立踐南面、非弒而何也。」轅固生曰。「必若所云、是高帝代秦卽天子之位、非邪。」於是景帝曰。「食肉不食馬肝、一不為不知味。言學者無言湯武受命、孫守真按。二「言」字、言論、同義複詞。亦即下文「明」字也、抽換字面爾、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。不為愚。」遂罷。是後學者莫敢明受命放殺者。
一正義。論衡云。「氣熱而毒盛、故食馬肝殺人。又盛夏馬行多渴死、殺氣為毒也。」
竇太后好老子書、召轅固生問老子書。固曰。「此是家人言耳。」一太后怒曰。「安得司空城旦書乎。」二乃使固入圈刺豕。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無罪、乃假固利兵、下圈刺豕、正中其心、一刺、豕應手而倒。太后默然、無以復罪、罷之。居頃之、景帝以固為廉直、拜為淸河王太傅。三久之、病免。
一索隱。此家人言耳。服虔云。「如家人言也。」案。老子道德篇近而觀之、理國理身而已、故言此家人之言也。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司空、主刑徒之官也。」駰案。漢書音義曰「道家以儒法為急、比之於律令」。
三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哀王乘也。」
今上初卽位、復以賢良徵固。諸諛儒多疾毀固、曰「固老」、罷歸之。時固已九十餘矣。固之徵也、薛人公孫弘亦徵、一側目而視固。固曰。「公孫子、務正學以言、無曲學以阿世。」自是之後、齊言詩皆本轅固生也。諸齊人以詩顯貴、皆固之弟子也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薛縣在菑川。」
韓生者、一燕人也。孝文帝時為博士、景帝時為常山王太傅。二韓生推詩之意而為內外傳數萬言、其語頗與齊魯閒殊、然其歸一也。淮南賁生三受之。自是之後、而燕趙閒言詩者由韓生。韓生孫商為今上博士。
一集解。漢書曰。「名嬰。」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憲王舜也。」
三索隱。賁音肥。
伏生者、一濟南人也。故為秦博士。孝文帝時、欲求能治尚書者、天下無有、乃聞伏生能治、欲召之。是時伏生年九十餘、老、不能行、於是乃詔太常使掌故朝錯往受之。孫守真按。朝錯=鼂錯、朝=鼂=晁均有日也。秦時焚書、伏生壁藏之。其後兵大起、流亡、漢定、伏生求其書、亡數十篇、獨得二十九篇、卽以敎于齊魯之閒。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、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敎矣。孫守真按。涉獵→獵取、單字想複詞、同義複詞。
一集解。張晏曰。「伏生名勝、伏氏碑云。」
伏生敎濟南張生及歐陽生、一歐陽生敎千乘兒寬。兒寬旣通尚書、以文學應郡舉、詣博士受業、受業孔安國。兒寬貧無資用、常為弟子都養、二孫守真按。為=被→受。1.都、居也。→起居。單字想複詞。2.都、皆→包、都養=包養。及時時閒行傭賃、孫守真按。行為、同義複詞。以給衣食。行常帶經、止息則誦習之。以試第次、補廷尉史。是時張湯方鄕學、以為奏讞掾、以古法議決疑大獄、而愛幸寬。寬為人溫良、有廉智、自持、而善著書、書奏、敏於文、口不能發明也。湯以為長者、數稱譽之。及湯為御史大夫、以兒寬為掾、薦之天子。天子見問、說之。孫守真按。添字還原。見而問之。說=悅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張湯死後六年、兒寬位至御史大夫。三九年而以官卒。寬在三公位、以和良承意從容得久、然無有所匡諫。於官、官屬易之、孫守真按。輕易、同義複詞。輕→輕視、單字想複詞。不為盡力。張生亦為博士。而伏生孫以治尚書徵、不能明也。
一集解。漢書曰。「字和伯、千乘人。」
二索隱。謂倪寬家貧、為弟子造食也。何休注公羊「灼烹為養」。案。有廝養卒、廝掌馬、養造食。
三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元封元年。」
自此之後、魯周霸、孔安國、雒陽賈嘉、頗能言尚書事。孔氏有古文尚書、而安國以今文讀之、因以起其家。逸書一得十餘篇、蓋尚書滋多於是矣。
一索隱。案。孔臧與安國書云「舊書潛于壁室、欻爾復出、古訓復申。唯聞尚書二十八篇取象二十八宿、何圖乃有百篇。卽知以今讎古、隸篆推科斗、以定五十餘篇、並為之傳也」。藝文志曰二十九篇、得多十六篇。起者、謂起發以出也。
諸學者多言禮、而魯高堂生最本。禮固自孔子時而其經不具、及至秦焚書、書散亡益多、於今獨有士禮、高堂生能言之。
而魯徐生善為容。一孫守真按。儀容、同義複詞。單字想複詞。漢書作「頌」、字形結構兼音義·疊韻通假。會意造字(容)vs形聲造字(頌)耳 。孝文帝時、徐生以容為禮官大夫。傳子至孫徐延、徐襄。襄、其天姿善為容、不能通禮經。延頗能、未善也。襄以容為漢禮官大夫、至廣陵內史。延及徐氏弟子公戶滿意、二桓生、單次、三皆嘗為漢禮官大夫。而瑕丘蕭奮四以禮為淮陽太守。是後能言禮為容者、由徐氏焉。
一索隱。漢書作「頌」、亦音容也。
二索隱。公戶、姓。滿意、名也。案。鄧展云二人姓字、非也。
三索隱。上音善。單、姓。次、名也。
四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屬山陽也。」
自魯商瞿受易孔子、一孔子卒、商瞿傳易、六世至齊人田何、字子莊、二而漢興。田何傳東武人王同子仲、子仲傳菑川人楊何。三何以易、元光元年徵、官至中大夫。齊人卽墨成以易至城陽相。廣川人孟但以易為太子門大夫。魯人周霸、莒人衡胡、四臨菑人主父偃、皆以易至二千石。然要言易者本於楊何之家。
一索隱。案。商姓、瞿名、字子木。瞿音劬。
二索隱。案。漢書云「商瞿授東魯橋庇子庸、子庸授江東馯臂子弓、子弓授燕周醜子家、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」。仲尼弟子傳作「淳于人光羽子乘」、不同也。子乘授田何子裝、是六代孫也。
三索隱。案。田何傳東武王同、同傳菑川楊何。
四集解。徐廣曰。「莒一作『呂』。」
董仲舒、廣川人也。以治春秋、孝景時為博士。下帷講誦、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、孫守真按。不見題目只見關鍵字看到「以」、要想到。倒序重組。弟子以久次相傳受業。添字還原。或莫見其面、蓋三年董仲舒不觀於舍園、其精如此。孫守真按。專精、同義複詞。進退容止、非禮不行、學士皆師尊之。今上卽位、為江都相。一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、故求雨閉諸陽、縱諸陰、其止雨反是。行之一國、未嘗不得所欲。中廢為中大夫、居舍、著災異之記。是時遼東高廟災、主父偃疾之、取其書奏之天子。二天子召諸生示其書、有刺譏。董仲舒弟子呂步舒三不知其師書、以為下愚。於是下董仲舒吏、當死、詔赦之。於是董仲舒竟不敢復言災異。
一索隱。案。仲舒事易王。王、武帝兄也。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建元六年。」 索隱。案。漢書以為遼東高廟及長陵園殿災也。仲舒為災異記、草而未奏、主父偃竊而奏之。
三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作『荼』、亦音舒。」
董仲舒為人廉直。是時方外攘四夷、孫守真按。是時方。方才、單字想複詞。方當。公孫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、而弘希世用事、位至公卿。董仲舒以弘為從諛。弘疾之、乃言上曰。「獨董仲舒可使相膠西王。」膠西王素聞董仲舒有行、亦善待之。董仲舒恐久獲罪、疾免居家。至卒、終不治產業、以脩學著書為事。故漢興至于五世之閒、唯董仲舒名為明於春秋、其傳公羊氏也。
胡毋生、一齊人也。孝景時為博士、以老歸敎授。齊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、公孫弘亦頗受焉。孫守真按。添字還原。受於。
一集解。漢書曰。「字子都。」
瑕丘江生為穀梁春秋。自公孫弘得用、嘗集比其義、卒用董仲舒。
仲舒弟子遂者。蘭陵褚大、廣川殷忠、一溫呂步舒。褚大至梁相。步舒至長史、持節使決淮南獄、於諸侯擅專斷、不報、以春秋之義正之、天子皆以為是。弟子通者、至於命大夫。為郎、謁者、掌故者以百數。而董仲舒子及孫皆以學至大官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殷、一作『段』、又作『瑕』也。』
索隱述贊。孔氏之衰、經書緒亂。言諸六學、始自炎漢。著令立官、四方扼腕。曲臺壞壁、書禮之冠。傳易言詩、雲蒸霧散。興化致理、鴻猷克贊。